消費級基因檢測升級為價格戰(zhàn),又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百團大戰(zhàn)”?態(tài)度

鈦媒體 / 付夢雯 / 2017-08-28 11:28
降低價格——擴大用戶群——獲取海量數據——服務更多消費者,消費級基因檢測從營銷之爭升級到了價格戰(zhàn),這個循環(huán)乍一看和當年的團購如出一轍。

題圖來源© 視覺中國

題圖來源© 視覺中國

8月8日,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將全套檢測“祖源+遺傳健康”999元的價格降到了499元。降價前一周,23魔方剛宣布獲得4000萬元B輪融資。

WeGene也將原本999元的基因檢測產品降至499元。一半價格的壓縮,將消費級基因檢測(Direct-to-Consumer Testing,以下簡稱DTC)的營銷之爭升級到了價格戰(zhàn)。

幕簾才剛拉開,知乎上便有人提問“如何看待23魔方和WeGene先后降價一半?”有知友提到“下面就是比拼基因數據的解讀了。”WeGene聯合創(chuàng)始人陳鋼贊同了該回答。

智商、情商皆可檢測、抗霧霾指數、天賦檢測,在精準醫(yī)學概念的背景下,從2015年開始基因檢測產品被包裝成不同的噱頭一股腦涌向受眾。這背后是不斷涌現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360基因、23魔方、WeGene、Hi基因、基因貓……

據鈦媒體TMT base數據庫顯示,目前國內近百家消費級基因檢測創(chuàng)業(yè)公司,獲得融資的不足十家,且多處于早期階段。

“消費級基因到底是什么?”、“DTC的意義到底在哪兒?”受眾和投資人們眼前的迷霧是,消費級基因檢測沒有一個可以類比的產品。

消費級基因檢測是繼算命、星座預測、塔羅占卜之后又一掀開命運底牌者,還是將疾病扼殺于未然,包治百病的續(xù)命稻草?

一種全新的品類

“消費者就是為好奇購買。”在23魔方創(chuàng)始人周坤看來,消費者是想了解自己的健康,而這和健康管理又完全是兩個概念。

消費級基因檢測直接面向普通受眾,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或APP下單購買,收到采樣盒后,將口腔試紙或唾液放置于特制試管中,并寄回至實驗室。幾周后,便可獲得包括健康風險、營養(yǎng)代謝、遺傳性疾病、藥物指南、遺傳特征等基因分析結果,整個過程中不用醫(yī)療人員參與。

如果用醫(yī)療的眼光去看,DTC并不能避免疾病,檢測結果也不能成為醫(yī)生的參考數據,而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進入門檻較低,“這個角度看投資人會覺得很扯”;如果用純消費品的邏輯理解,DTC客單價低而且大多屬于一次性消費,也不符合投資邏輯。

“把基因檢測做成一個算命的產品、體檢的產品,我覺得這不對。”周坤對鈦媒體記者坦言,DTC之所以一直沒做起來,是因為這樣的產品方向是錯的。

這個體會源于一次糾結。2015年,23魔方的基因檢測服務有易感基因檢測(通過檢測基因缺陷,來評估罹患各類疾病風險),發(fā)現一位用戶有BRCA1(乳腺癌1號基因)的疑似突變。“我們特郁悶,那個突變就只是一次突變,不能完全確認,突變和癌癥這事說不清楚。”

這件事處理了很長時間,最后周坤覺得測腫瘤突變不應該是消費級基因檢測該做的事兒。2017年年初新版本發(fā)布時,23魔方把所有的腫瘤易感基因檢測全部取消了。

“我們做消費級基因檢測,不會告訴用戶可能會得癌癥,但如果用戶生病時告訴他某一類藥物可能不太適合,這個是我們要實現的。”百邁客醫(yī)學檢驗所總經理張紀恒在一次采訪中告訴鈦媒體記者。這被認為是消費級市場的底線。

百邁客,這家業(yè)內知名、原本專注于高通量測序的生物科技公司也表示很快將涉足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

2013年,美國國家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曾叫停了23andMe的個人基因組服務 ,原因是擔心結果不準確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影響。雖然目前國內針對消費級基因檢測尚未出臺相關法規(guī),但23andMe被叫停,讓各公司看到了DTC的邊界。

各家也正試圖將DTC塑造成“探索自己”的形象。WeGene的slogan是“解讀基因的秘密,遇見未來的自己”,23魔方則是“解讀生命的語言,探索未知的自己”、“伴隨你自我探索的生命歷程”則是各色的定位,基因貓則干脆用“一種精致生活的選擇”來厘清定位。

目前23魔方、WeGene等多以祖源檢測、遺傳相關的性狀這種偏娛樂消費的基因檢測為主,在沒有獲得衛(wèi)計委的許可之前,這些檢測也只能僅供用戶作為健康參考,“今天的消費基因檢測,定位成健康管理,定位成基因預測,定位成包治百病,那就是把它的價值超前了,目前做不了這些。”

周坤的理解是,消費級基因檢測應該是少數的一種全新品類。

數據化邏輯

與醫(yī)學臨床級基因檢測動輒上萬的價格相比,這個由“好奇心”驅動的全新品類直接將基因檢測從神壇拉到了消費者面前,以WeGene為例,其提供了兩種服務標準檢測(祖源+遺傳健康)采用定制基因芯片,價格為499元,但其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為9999元。

價格懸殊體現在基因檢測技術的差異。

芯片篩查技術是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針集成在同一個基片上,從30億堿基對中選出一些重要的SNP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將標記的核苷酸序列與芯片特定位點上的探針雜交。通過檢測每個人的基因組在這些SNP位點的變異狀態(tài),來分析疾病或其他性狀的相關性;醫(yī)療級基因檢測則采用高通量測序技術,一次可以對全基因組進行序列測定,成本高達上千元美金。

芯片篩查技術相對成熟,利用檢測的圖譜可實現快速對照和閱讀檢測,但這個“封閉系統”僅限于檢測人們已經知道的序列特征。

相比之下,高通量測序技術更為開放,可以發(fā)現新的信息和未知位點,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高通量測序更有優(yōu)勢,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fā)展,全基因組檢測成本也會逐漸下降,但現階段,對于滿足“好奇心”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來講,芯片篩查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今年3月份,WeGene 和賽默飛旗下的基因芯片品牌 Affymetrix 合作,針對中國人的基因設計了一款定制化基因芯片,包含約 60 萬經過挑選的多態(tài)性位點。4月份,23魔方也與賽默飛合作定制芯片,“我們自己定制的是73萬個SNP位點,之所以定制,是因為要定制出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更多位點。”

檢測技術往往掌握在上游設備廠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則通過芯片定制體現產品服務差異。周坤曾對鈦媒體記者解釋過這一邏輯,好的服務和產品銷量自然會上漲,隨著規(guī)模增大,產品的價格才能降得更低,才能有更多機會做更好的產品。

降低價格——擴大用戶群——獲取海量數據——服務更多消費者,這個循環(huán)乍一看和當年的團購、O2O如出一轍。

“999元,對于更大的爆發(fā)式增長,這個價格不支持。”在周坤看來,當價格降到足夠低之后,非剛需也會變成剛需,價格的降低有利于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普及;不過WeGeneCEO鄭強曾在WeGene社區(qū)里給用戶的回復中提到另一種看法,“價格是一門雙刃劍,如果我們放棄我們的價值觀,未來大家的服務又怎么能得到保障。”

除了產品和價格,各家也開始自建實驗室,在服務端尋求差異。WeGene目前在華大基因等臨床檢驗實驗室進行檢測,但也曾向媒體透露將在深圳自建實驗室。23魔方的實驗室申請的是“分子遺傳學檢驗項目”,按照臨床醫(yī)學檢驗所標準建立,實驗室近700平米。

反觀23andMe,其基因分型是通過美國實驗室集團(Lab Corp)的一間臨床實驗室來完成的,為什么國內的基因檢測公司卻要大費周章地自建實驗室?

“最開始我們也是外包,我們經常發(fā)現外包會把兩個樣本搞混,時間、質量等很多不能監(jiān)控,我們也很痛苦。”這是周坤建立實驗室的初衷。

由于國內第三方檢測市場尚未成熟,整個供應鏈體系和配套體系并不完善,自建實驗室成為控制質量以及擴大樣本檢測數量的重要一環(huán)。

鈦媒體記者曾于6月底前往成都參觀23魔方實驗室,據其檢測中心負責人邢澤黎介紹,目前基因檢測共有9個環(huán)節(jié),時間約為25個工作日,499元的價格依然能覆蓋到檢測成本。

雖然這場價格戰(zhàn)和“燒錢補貼”并不相同,但與原本999元的價格相比,盈利空間被擠壓,換取更多的用戶數量被解讀為降價的目的。拿到B輪融資后,23魔方將繼續(xù)擴建檢測中心、進行產品研發(fā)和市場拓展。

“基因檢測的邏輯是數據化的邏輯”,未來所有事情都會被數據化,在人被數據化的場景中,周坤認為消費基因檢測是最大體量的數據化,是可以最快數據化的事情。

觸不到的價值?

今年4月,FDA批準了23andMe自主研發(fā)的個人基因組服務遺傳健康風險測試(Genetic Health Risk, GHR),用于檢測帕金森、遲發(fā)性阿爾茲海默癥等10種疾病風險。

而23andMe獲得FDA批準的原因在于,其測試得到了同行評議數據的支持,通過檢測超過50萬種遺傳變異體,發(fā)表了文獻揭示特定基因突變與這10種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性。

FDA消費者設備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Jeffrey Shuren認為:“消費者現在可以直接獲得某些遺傳風險信息。 但關鍵是,了解遺傳風險并不意味著這些風險最終會發(fā)展為疾病。”

當然,FDA還要求23andMe以消費者可以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傳達用于醫(yī)療目的的DTC測試結果。用戶研究表明,23andMe GHR測試的指導和報告易于理解,參與測試的人能理解報告中90%以上的信息。以這份檢測報告為例,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采用的多為,

以這份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報告為例,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多通過GWAS全基因組關聯檢測方式,通過大量樣本發(fā)現疾病等表型與基因之間的關聯關系,得出基于大量人群樣本的統計學概率

因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人們第一次不用再通過身穿白大褂的醫(yī)生那里了解自己的DNA信息,可當拿到自己的檢測報告時你又會一頭霧水,標注著自己DNA信息的位點、數字到底意味著什么,得知了自己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病風險是5.75倍,然后呢?

消費級基因檢測大部分解讀都是基于幾萬個人體樣本統計分析得到的結果,只是統計學上的概率,并不能從原理上驗證結果的準確性,自然數據無法作為臨床參考,但樣本量的逐步豐富則會讓概率更靠近準確。而附在檢測報告后邊的參考文獻和位點,或是基因檢測公司在界限之內留給用戶的線索。

“目前基因檢測的數據量還不夠,但跟用戶保持長期聯系,就可以拿更多的數據,也許就能想明白基因數據未來在中國怎么用。”周坤認為現在基本數據量太少了。

隨著基因檢測成本下降,以及國內消費者對于DTC的認知,周坤判斷2019年消費級基因檢測將會迎來爆發(fā),臨界點是100萬用戶量。目前23魔方用戶數為5萬,而這一數字與Ancestry的350萬數據庫和23andMe200萬數量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Ancestry和23andMe的商業(yè)模式都是在獲得百萬數據后開始探索的。Ancestry朝著族譜生意越走越深;23andMe則和美國藥物研究和制造商協會(Pharma)以及輝瑞及基因泰克等公司合作。建立在數據上的想象空間還有很多,比如與醫(yī)美機構合作銷售醫(yī)美產品、幫助保險公司干預參保行為、引入第三方合作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但數據只是前提,除了數據量不夠的現實狀況外,數據交易存在爭議,數據安全尚未有法律監(jiān)管,而單一的消費級基因數據要和生物信息、醫(yī)學信息以及IT技術相結合才能最大地挖掘其價值。

周坤坦言“我們誰也不能保證,今天累積的數據是真正有效的,但這事也得做。”

“未來價值在哪兒,我們不知道。”雖然和周坤有著同樣的困惑,但張紀恒認為,“消費級基因檢測不需要建立數據庫,從來自醫(yī)療級基因檢測的數據庫就足夠了,消費級數據庫對于醫(yī)療數據來講會有價值,但這個價值可能會比較低。”

【來源:鈦媒體                 作者:付夢雯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最新快報

1
3